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浅谈北匈奴西迁的原因与过程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6期  

  【摘要】对于“匈奴”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影视剧中也总会留下这一民族的痕迹。对于匈奴,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变迁知之甚少。但“匈奴”具体指哪一群体,他们生活的区域指哪里,都需要我们透过残存的历史记载与有关考古发现来探寻答案。“匈奴”人留给我们骁勇善战的印象,在英文中“匈奴”名为hun,意为破坏者和野蛮人。透过这一称谓,我们也足以看出匈奴给欧洲人留下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西迁后的匈奴,曾鼎盛一时,深入欧洲腹地,引发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欧洲的历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及过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迁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北匈奴;西迁;历史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匈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匈奴这一称呼直到秦朝才出现,最早匈奴被称为“荤粥”“猃狁”。匈奴的活动区域主要是今内蒙古狼山和大青山一带,古时称为头曼城。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草木茂盛、禽兽繁多。匈奴将此作为发展的根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壮歌。匈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在西汉初年匈奴就已称雄西域地区,成为西域地区的征服者,并一度威胁中原的安全,众所周知,长城的修筑即为抵御北方的匈奴。匈奴作为西域各民族的统治者,与中原在征战与和解的过程中演进发展。直至西汉晚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归顺中原,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在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将北匈奴驱逐出漠北高原,从此北匈奴开始了西迁的历史。
  一、匈奴的兴起与发展脉络
  匈奴本是北方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主要活动范围位于河套地区,在大漠南北进行游牧。匈奴崛起主要依靠吸纳和吞并周围部族的方式,匈奴凭借其强大的实力迅速发展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并在本部族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匈奴部族在西域地区逐渐成为征服者,在秦汉之际使得西域诸国大多臣服于己,并与中原形成对抗的局面,曾一度对中原的安全造成威胁,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局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匈奴人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独有的生活文化,他们披发左衽,以游牧为主要的生存方式。公元前215年,秦统一中原,向北派遣蒙恬大将驱赶匈奴,并成功将其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被驱逐的匈奴人,通过自身的发展,于西汉前期再次强大起来,并屡次进犯中原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了西域的民族。匈奴成为汉朝北方最大的威胁,汉代通过征战与和亲的方式维持与匈奴的关系。匈奴在西汉武帝的打击下,退居漠北,并分裂为五个部落。
  东汉时期匈奴大举进入塞内。在46年前后,匈奴生存的区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的灾情导致人畜饥疫,造成大量人员与牲畜的死亡。同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发生争执,于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北匈奴分庭抗礼。南匈奴后来归顺汉朝,并被安置在当时的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北匈奴继续与汉朝对抗。
  位居中原的东汉王朝凭借其有力的自然环境以及正确的政治统治,其政局不断稳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发展,国力大增,因此对与之抗衡的北匈奴开始了征伐。在83年至85年两年时间里,先后有七十三批北匈奴人南下附汉,加之南匈奴也不断攻击北匈奴,北匈奴的势力大大削弱。
  91年后,北单于被打败,他率领残余部落向西逃往伊黎河流域的乌孙国,并在此立足。后来随着势力的发展仍然在天山南北出没,并对周边部族进行掠夺。在119年,伊吾被北匈奴攻陷,汉将索班被杀死。为了应对西域北匈奴的进犯,班勇被东汉朝廷任命为西域长史,并在柳中屯兵,在124年和126年先后两次将北匈奴击败,立下汗马功劳,西域的局势得到一定的缓解,并开始稳定。后来班勇离职,对北匈奴的防御有所放松,北匈奴的势力又重新抬头。137年汉朝再次派出裴岑进攻匈奴,并将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击毙。151年汉将司马达再次出征,将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击败,北匈奴继续向西撤退。
  二、北匈奴西遷的原因
  (一)汉王朝和周边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
  匈奴在中国边境进行劫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进犯中原的匈奴人先后被赵国和秦国击败,被击败的蛮族匈奴一时不敢再南下。到了汉朝,冒顿单于当选为匈奴人的领袖,并领导匈奴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兵强马壮的匈奴人,举兵南下,此时汉朝为迎战匈奴人的进犯,汉高祖亲自挂帅,率领30万人迎战,但遭到了匈奴人的包围,费劲周折才最终脱离匈奴人的包围。
  经历此战之后,汉王朝遭遇了沉重的挫折,以农民为主组建的军队,其战斗力大大削弱,不敢轻易与匈奴交战,只有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维系两方的关系。汉王朝以皇族公主许配于匈奴领袖的方式,并给予其大量的财物,来维护边境的稳定。在这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匈奴人仍不时进犯汉王朝的边境,但迫于其国力,匈奴人同样不敢与汉王朝进行正面战争。
  汉武帝时,汉王朝国力大增,汉王朝面对北方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主动出击,利用其精兵强将,加之大量精锐骑兵及步兵,长途跋涉,奔袭作战。著名抗击匈奴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在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21年,大举收复了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和河西走廊。
  匈奴在汉王朝的强力打压下,死伤无数,国力削弱,无力再进犯中原边境,同时西域周边的一些部落趁匈奴衰落之时,不断夹击匈奴部落,使得匈奴不得不向西退居,通过向西迁移的方式为其后续发展保存实力。
  (二)自然灾害的原因
  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发现武帝晚期曾颁布了一个著名的“罪己悔过”的诏书,这个诏书有历史学者曾理解为武帝变革治国策略、停止征战和聚敛的措施。但这一诏书的颁布并非仅有这样的意义。著名学者辛德勇对此提出了新的理解,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对外政策的调整,汉宣帝对此治国方略保留得较多,这一结论通过汉宣帝的名言“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可见一斑。


汉宣帝时,匈奴国的实力大不如从前,到汉元帝时匈奴之患得到了彻底解决。通常来说匈奴的败逃,学者们往往认为是汉王朝的打压及周边部落的排挤,但通过历史的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客观因素——自然災害。自然灾害对于匈奴的败走同样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其生存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匈奴生存的地区经常遭遇自然灾害。在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68年,匈奴部族经历了四次罕见的天灾。最为严重的是公元前71年,匈奴遭遇的大雪,这次大雪造成匈奴人员、牲畜大量死亡。公元前68年,遭遇的饥荒又使匈奴的大量人员、牲畜死亡。连年的天灾,使得匈奴受到巨大的损失,对其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大灾对匈奴造成的损失尚未得到恢复,匈奴内部又陷入争权夺利的政权争夺中,直至公元前57年,发生五单于争位的乱局,在内乱中又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因此将匈奴的败走,单纯地归咎于汉王朝的打压并不全面,匈奴最终迫不得已西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汉王朝的打击,另一方面,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匈奴人遭遇的几次罕见的自然灾害,多方面的原因迫使匈奴不得已西迁以保存生存的火种。因此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对于一个部族的演变,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对其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自然灾害对一个部族的兴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北匈奴西迁的路线及影响
  由于汉王朝的打压以及匈奴自身遭遇的自然灾害,使得匈奴的元气大伤。后来归顺于汉王朝的南匈奴被安置,而与汉王朝对抗的北匈奴在不断败北的形势下不断西迁。
  东汉伊始,在匈奴贵族中反汉势力的煽动下,匈奴分裂为归顺汉朝的南匈奴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
  东汉建立之初,民生与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发动对北匈奴的战争则是在汉明帝时期了。公元73年,汉军布施四路出军战略,在获得大势之后,窦固、耿忠带领军队乘胜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将伊吾(今新疆哈密)收入汉朝版图。到了汉和帝时期,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又一次打响,公元89年,窦宪、耿秉一鼓作气在反击战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追击北匈奴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在又一次的反击战中,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而后北单于西逃。几经战争之后,汉军终于在对北匈奴的抗击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北匈奴因战败失势,已无法在蒙古高原称雄,遂西去,漫漫西迁之路由此开始。其中,西迁大致经过四站,而北匈奴西迁的开始也是欧洲发生改变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第一站:伊犁河流。公元91年,北单于及其余部流落至乌孙国,扎根于此,但活动范围仅在天山南北一带。公元119年,汉将索班遇害,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度被北匈奴收入囊中。北匈奴危机再起,为削弱北匈奴势力,班勇临危受命任职西域长史,在班勇任职期间,西域进入了短暂的安定。班勇离职之后,北匈奴卷土重来。公元137年,在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汉将斐岑手刃北匈奴呼衍王,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继续西逃,第二次西迁由此展开。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约160年左右,北匈奴战败,一部分人流落至此,便在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安置下来。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历史》的记载中,北匈奴强势“登陆”顿河以东的阿兰国,杀死并且取代了阿兰国国王。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在夺取阿兰国之后,经过休整,北匈奴的实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拓展的野心驱使他们向西进发渡过顿河,对生活在顿河以西草原的东哥特人展开了掠夺,东哥特人大败后逃窜至西哥特人的聚居地,匈奴人一路追击到德涅斯特河(流经现乌克兰和摩尔多瓦),凭借半夜偷袭西哥特人军队取胜,将哥特人逼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授意,东、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避难。在此之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实行暴政,国内局势出现动荡,哥特人起兵暴动,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被哥特人杀死。罗马帝国大势将去。看此时的匈奴,已是势如破竹占据了南俄罗斯大部草原,暂时不再西迁,安定下来。
  四、北匈奴西迁对欧洲地区的作用
  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拉开了欧洲变革的序幕,使欧洲社会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民族迁徙不仅仅与民族自身有关,还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最初的北匈奴西迁,受中华文化和历史原因的影响颇深。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匈奴的属地范围较广,西起盐泽,南至长城与中原以此为界,下辖西域三十六国,周边如大宛、大月氏、安息、条枝等均受到匈奴的威慑。最初,汉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采取较为“温和”的和亲、避让等方式。但收效甚微,匈奴问题仍然存在,到了汉武帝时期,“温和” 的方式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武力镇压。在长期的征战中,匈奴的优势渐渐褪去,内部矛盾激化形成分裂局面,内忧外患之下,匈奴势力不再。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退出漠北,越过阿尔泰山西迁。
  从公元91年开始北匈奴西迁,公元160年,由滞留西域的老弱病残建立起悦班国。另一部分西走康居,建立贵霜王国,并迫使当地塞人西迁、大月氏人南迁[6]。公元290年左右,匈奴人继续向西朝着顿河一带进发,征服在顿河流域及里海以北一带的粟特国(一名奄蔡,一名阿兰)。据研究论证,这一部分西迁康居的北匈奴人便是4世纪出现在欧洲的匈人的祖先。
  4世纪中叶,匈奴占据欧州东南部建立起帝国,公元374年到376年左右,匈奴在其军事首领巴拉米尔带领下,分别击败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东哥特人和罗马尼亚一带西哥特人,侵入罗马帝国所属的多瑙河畔。432年,鲁奥手握匈奴各部族的领导权,434年鲁奥死后,侄子布来达和阿提拉继任。约445年阿提拉谋杀了布来达。匈奴在阿提拉的领导下日益强大,成为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5世纪中叶,当罗马帝国的军队忙于边界战事时,阿提拉趁虚而入,大举进攻东罗马帝国多瑙河一带,东罗马许多重要城市沦陷,腹地君士坦丁堡也险遭祸事,趁此时机,阿拉提强迫东罗马订立和平条约并将每年缴纳的贡金额度增加两倍。


447年,阿拉提开始了对罗马帝国的第二次征战,直指欧洲东南部的下西徐亚和摩西亚两省,在乌土司(维德)河上击败东罗马帝国军队,向南進军希腊,直至温泉关,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此番举动,令整个欧洲为之惶恐。此次战败,罗马帝国不仅要割让更多的领土,而且还要继续向匈奴帝国纳税。451年,阿提拉入侵高卢,罗马大将爱提乌斯与西哥特国王迪奥多里克一世力克阿提拉,奋力保住了高卢。这也是阿提拉唯一一次战败。452年匈奴又将武器指向了意大利,但时值意大利瘟疫和饥荒,匈奴被迫撤军,由此,亚平宁半岛才没有完全沦陷。453年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他的帝国由诸子分割继承, 分裂由此开始。
  自匈奴人西迁至欧洲大陆,就为罗马帝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也直接驱动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的大迁徙。5世纪初,匈奴人同这些民族一起大批涌入日耳曼,罗马帝国衰落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序幕悄然拉开。在战争之中,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碰撞,欧洲固有的政治格局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并发展起来,出现了封建性质的王国:如以土鲁斯为首都的西哥特王国,以迦太基为首都的汪达尔人王国等。至此,欧洲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每种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也激发了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相互学习的浪潮的出现。整个西迁的过程,不仅是本民族由游牧生活方式向农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过程,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交相辉映,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冶铁、养蚕、纺织技术传入西方。匈奴文化融入欧洲文化,为欧洲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姿态。
  五、结论与思考
  关于北匈奴是不是欧洲历史上出现的匈人,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些认为两者不搭界属于不同种族,有些认为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裔,或者是北匈奴与其他东欧种族的混血 。
  秦朝初年,我国北方边境就以匈奴为患,在此后长达300年的时间里一直与其抗争,终于在公元1世纪末取得完全胜利,分裂为归顺的南匈奴和北逃的北匈奴。
  北匈奴的西迁,在随后的征程之中,以不可挡的气势一路向西,谱写了一曲民族战斗之歌,为沉寂已久的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震荡,迫使日耳曼民族的南下,又使西罗马帝国最终走向消亡,而其帝国又在民族最辉煌的时候悄然没落,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就这样没有征兆地结尾了。
  匈奴人的西迁历时三个世纪,期间历经锡尔河、顿河、里海、多瑙河,其后,在今欧洲中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西迁过程中,匈奴的四处征战,迫使欧洲各民族开始了大迁徙,盎格鲁人、萨克森人移民到了英伦三岛,日耳曼人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斯拉夫人起先依附匈奴而后建立自己的国家,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分裂成东西两半,整个欧洲为之沸腾。
  阿提拉执政时期是匈奴帝国最为鼎盛的时代,阿提拉是一位极富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战,快速扩张了匈奴帝国的版图范围。阿提拉曾扬言: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土地我就要征服。因此他也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引起欧洲人的恐慌。阿提拉暴毙后,匈奴族势力逐渐衰落,并逐渐与欧洲当地各民族融合,北匈奴跌宕起伏的历史,在迁移与融合中消散得无影无踪。但北匈奴的存在丰富了世界史的内容,为当今中国 “一带一路”的发展、拉近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提供历史根源,有助于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中国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J].历史研究,1977(3):126-141.
  [2]吴兴勇.论匈奴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J].史学月刊,1991(4).
  [3]林幹.匈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4][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华书局,2002:354-355.
  [5]吉晶玉.匈奴西迁与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多元融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6]马利清.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考古学新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5(1):7-11.
  作者简介:吴曦,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