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一本描写中国精神的好书


来源:出版参考      2017年7期  



摘要: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壮丽画卷。修建红旗渠的规模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59.5公里。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
  关键词:中国红旗渠 人工天河 中国精神
  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媒体就曾报道:卫星发现中国的太行山上增添了一条“水长城”。从此,一个县办水利工程闻名世界。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用纪实的手法以21万字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壮丽画卷。
  从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郑雄为了撰写本书翻阅了古今中外的专著就达五十多部;为了了解古代林县人如何解决吃水问题,作者深入林州洪谷山拜谒谢公祠、考察谢公渠;为了丰富作品的细节,作者不分寒暑,多次到林州各地走访,甚至到林州的旧货市场,在故纸堆里寻找素材……终于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为“人工天河”谱就了一曲壮歌。
  林县人民是英勇不屈的人民。作者的笔触从元朝的天平渠、明朝的谢公渠、抗战时期的抗日渠,以及黄华渠、永惠渠、新民渠、建民渠、爱民渠等等,这些“渠”,从古到今无一不是历代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的状况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历史见证。当然,作者的重点还是把主要笔墨放在了修建红旗渠上面。因为修建红旗渠的规模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数字。
  早在1957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曾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口号,1960年,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林县人均每天只有半斤粮食,吃不饱肚子。“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就是其生活写照,可见当时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和生活水平的艰难程度。红旗渠的修建工程就是在这样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原始方式,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10年的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修成了高4.3米,宽8米的深渠,设计引水25个流量,单是总干渠就有70多公里。他们凭的是不屈不挠的革命信念,林县人民以实际行动为毛主席“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描写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岁月中,为建渠献出生命的民工和干部就有81位,其中4位是女性。当我们看到对特等劳模任羊成、李改云、张买江等人的描写后,我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所感动。特别是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工地牺牲后,张买江的母亲又把张买江送到工地,让他继承先烈遗志,直到把渠修成。这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说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话来。这是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得到传承的生动事例。当渠水引到村上时,张买江的母亲在挑第一担水时,她嘴里喊着:“运仁呀,不要惦记了,大儿子把水给带回来了!你再也不用惦记咱这儿缺水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女性,可张买江的母亲,不但把“郎”,而且又把“儿”连续送到了工地,这是当代最为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这是当代中国妇女最为伟大的胸襟和情怀,这是对中国精神最淋漓尽致的诠释。林县人民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你说那红旗渠能不修成吗?中国人有这么一种精神,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这是中国精神浓墨重彩的一笔,看到这里,我们有谁能不潸然泪下呢?
  书中不但有对英雄形象的群雕,也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修建红旗渠的关心:我们不但看到了毛主席接见杨贵时的情形,而且有周总理与杨贵的亲切交谈:“杨贵同志,红旗渠引的是浊漳水还是清漳水?”当听到杨贵回答“是浊漳河的水”时,周总理说:“那红旗渠水源就有保证了,浊漳河水源充足。”这些描写无不再现了中央领导对各地情况的掌握和对修建红旗渠的关心。
  “文革”期间,杨贵理所当然地被扣上“黑帮”“走资派”等罪名,修建红旗渠成了他掩盖不了的“罪证”。这位置生死于度外,从14岁就参加革命,经受过战争考验的红小鬼,如今成为了受尽了造反派摧残的红旗渠总指挥。但他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不可摧。他深信“引漳入林”工程是造福于人民的。1968年4月,在周总理的干预下,“杨贵终于结束了四处被批斗,四处‘逃难’的生活,重新出来工作。”“复出的杨贵,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红旗渠配套工程。”“千军万马再一次扛起大锤,拿起钢钎奔赴工地。”杨贵这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谋利益的高贵品质。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全书有257个页码,图片就用了50余幅。常言说:一图胜千言。书中的图片无一不讲述着在那难忘的岁月中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采用的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是《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先生在修渠过程中跟踪拍摄10年的杰作,这些图片为该书所起的作用可谓是锦上添花。
  掩上《中国红旗渠》,我的耳畔仿佛响起那首传遍世界的影片《红旗渠》的插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岭绿油油,荒山变成大寨田……”好像看见:一条蓝色飘带在太行山的腰际间随着山势在蜿蜒绕行,就像一位妙龄少女在旋转中手舞蓝色的飘带一样展现着她那婀娜多姿的风采。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艺术结晶。这条水龙,不但解决了林县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且引来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景仰,成为林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红旗渠已成为自然和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景观,吸引着世界人民前来观光旅游。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可以说,从愚公移山到红旗渠的修筑,从中原人文精神到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本书通过叙写“中国红旗渠”的独特价值,彰显了红旗渠精神与中原人文精神及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4A级旅游风景区的红旗渠,不但在“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上荣获年度最高奖——“经典设计奖”。2015年又荣膺“全国十佳文化生态景区”。
  《中国红旗渠》不但是林县人民的赞歌、是河南人民的赞歌、是干群一条心的赞歌,更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赞歌,我喜欢这首赞歌。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