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张海荣 | 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2018-07-16

张海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清朝末年由学部主持编制的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即《光绪三十三年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四年分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是后世研究清末教育的基本史料。然而围绕该项史料的解读,学界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要进一步探究清末中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状况,也就难免陷入各说各话的尴尬。

当年学部向朝廷进呈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时先后递呈的三道奏折(简称“学部三折”),不仅扼要说明了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编制情况、基本架构,还提示了贯穿在其背后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包括统计方式、统计范围等),有助于廓清学界在利用该项图表时产生的种种误解与困惑。尤其是针对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数量的统计,为我们更加准确地评估清末学堂、学生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办学性质、办学结构等提供了必要指南,也为从统计学的角度重新反思清末中国的教育改革乃至清末新政,提示若干可资延伸的路径。

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编制情况与基本架构

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是近代以来首次由国家教育主管机构主持编制的,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清末中国教育状况的重要原始记录。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新式学堂建设的全面铺开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建构的完善,学部也有必要和可能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全国各地的各项教育状况,以便更好发挥政策引导、统筹监督、规范管理的作用。正如学部第一折所言:“中国兴办学堂历有年所,自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官私学校推广寖多。第初基甫立,规模未具,等级虽别,程度不殊。盖以学务未有专官,漫无归属。迨三十一年设立臣部,三十二年设立各直省提学使司,教育行政之官司渐备。于是学校生徒增减之差,经费出入多寡之数,乃得可纪。”也正因如此,学部实施教育统计,即以光绪三十三年为上限。此后直至清朝灭亡,学部共主持完成三次全国性教育统计,分别于宣统二年(1910)三月、十二月、宣统三年(1911)八月奏呈朝廷公布。

依据学部第一折,并结合其他史料,我们能大体了解清末编制教育统计图表的基本流程。以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为例,该统计自光绪三十三年开始筹划,光绪三十四年全面展开,宣统二年三月编纂完成。大体分作三步:一是由学部组织司员,借鉴日本文部省办法,依循教育统计原理,详拟统计、一览各项表式并相应凡例,一面责令学部各司暨各直辖学堂、京师督学局逐项详细填注,一面颁行各直省分头造报。二是各省提学使司奉到学部表式,即照式排印下发所属各府厅州县(按:有的省份如浙江,还加拟表式说明书,随同下发),饬令各该地方官及劝学所总董,督促辖内各学堂,凡经批准立案者,无论官立、公立、私立,悉遵学部表式,按学期填造光绪三十三年一览表,由地方官汇呈提学使司。提学使司督饬学务公所该管科员,将各处一览表重行考核审定,并按照统计表式,分项填列,纂修全省教育统计总、分各表。此项总、分各表连同全省学堂一览表,一并装订齐全,依限于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三十日以前报送学部。三是学部总务司汇总本部各局司、各直辖学堂及各省的统计表册,详细钩稽,统括分析,编制全国性教育统计图表。事竣,奏呈御览,并分别咨送宪政编查馆、各省督抚、提学使司等,以备参阅。概言之,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是由学部根据本部各司、各直辖学堂、京师督学局和各省提学使司呈报的统计表册整理汇总而成,而各省造报表册的准确、完整程度,对于最终统计结果的影响至为关键。

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编排结构大同小异,都分为“比较图”“统计表”两部分。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包含10幅比较图、333张统计表;第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分别含11、13幅比较图,388、405张统计表。比较图置于全册之前,主要涉及各省学务岁入、岁出,各省学生人数,各项学生人数,各省各项学生人数,历年学生人数,各省学务资产的比较情况。统计表按照“学部暨京师学堂”“各直省总表”“各直省分表”的先后顺序,从财务和学务两方面,分别统计了学部各官廉俸、岁入岁出、核准各学堂毕业生奖励、考试留学毕业生等第,京师高等以上各学堂统计总表、岁入岁出,京师督学局暨各省的学务统计总表、岁入岁出、学务资产、学堂处数、学生人数、各项学堂处数及其历年比较、各项学生人数及其历年比较和人均费用,京师督学局暨各省教职员的人数、资格及薪俸,宣讲所、劝学所、教育会等方面的具体数据等。既有总表萃其要,又有分表志其详,既可纵向比较以见整体与个体增减变迁之幅度,又可横向比较以见不同个体之优劣短长,“在进步速者,因比较而程功可睹,自当益励其进取之心;而进步较迟者,或以风气之未开,或因财力之不继,迨按诸图表,优绌较然,相形之余,人情自奋……”

尽管学部对于三次教育统计都抱有很高期望,但就第一次教育统计的实施情况看,显然很不理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省造报表册中错乱漏误之处颇多,直隶、山东、安徽、吉林、贵州、四川6省尤其严重,至于漏注学生数或学堂数、计算欠精准,更是各省造报表册普遍存在的“通病”:

嗣据各省学司将所造表册陆续赍到,详加一阅,湖南、湖北两省条理特为明晰;河南、江宁、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奉天、广东、广西等省填注亦无大误;直隶则头绪纷如,多不可解;山东则界线模糊,几于无表不错;安徽则银两、银元淆杂不清;吉林、贵州则任意改变格纸,不遵本部定式;四川一省表册赍到独后,而又不遵部颁式样,自为风气,致本部难于汇辑,殊属玩忽。此各省填写表式之大较也。至各省列表通病,如学堂、学生各表,往往仅注学堂而不注学生,或仅注学生而不注学堂;按名平均各表,小数点识每多遗漏;又或以岁出之款,误为平均之数。似此错杂差谬,不胜枚举。

对此,学部的解释是:各省“承办人员不谙统计义例,而又不将部颁表式及凡例潜心研究”,是导致各省造报表册“疵类百出”的主要原因。不过漏注学堂数、学生数的现象如此普遍,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统计数据与经费问题直接关联,为了掩盖经费滥支的现象或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相关利益各方都可能虚报、瞒报数据。再者,地方办教育者恐当地学堂、学生人数过少,遭到上官责备,也可能捏造数据。除此之外,学部前颁各项统计表式未臻完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效果。有鉴于此,同时也考虑到清末学制间有变更(如中学分文、实两科,初等小学分完全科、简易科之类),在《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尚未办理完竣、《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未及着手编制之前,学部又将前颁各项表式重加厘订,“遇有易于误会之处,详细附注表尾,并酌增表式数纸,以期逐渐加密,益臻完善。”

通过简要考察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编制情况与基本架构,一方面可以对该项图表的优劣短长及其学术价值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明确利用该项图表时需要注意的三点事项。第一,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统计时限皆为1年(自然年),与民国初年改以“学年”为单位进行统计明显不同。如清末学部《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统计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教育状况。之所以如此,迨因明清时期的私塾通常春季开学,“癸卯学制”颁布后,各级各项学堂依然盛行春季开学制度,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期末考试,年底张榜公布,故以自然年为单位进行统计。第二,在三次图表的编制过程中,学部主要负责统一报表格式、分级组织实施和对统计数据的整理汇总,而从根本上影响统计水平和统计质量的是各省造报表册的准确、完整程度。第三,由于清末中国新式学制初建,学堂层次尚处于草创阶段,全国性的教育统计更是刚刚起步,加之统计管理体制欠完善,负责人员缺乏统计素养、态度敷衍(甚或有意作伪),以及学部统计表式设计上的疏漏,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本身确实存在舛误脱漏乃至彼此抵牾之处。

清末学堂、学生的再统计

由于此前学界对于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基本情况认识欠缺深入,在利用该项图表时很容易产生误读。以民国时期教育史名家郭秉文、陈启天(笔名“陈翊林”)和当代史学家王笛、桑兵对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的统计为例,尽管4位学者同样是从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中寻求解答,结论却各有不同。

郭秉文在解读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时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如其称“宣统三年,学部刊有报告,载宣统二年教育之状况”。但该报告即《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披露的是宣统元年而非宣统二年的教育状况。此外,他将各省学堂、学生总数与全国学堂、学生总数混为一谈,也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误解。

王笛对其统计数据的来源交代最为清楚:其历年学堂、学生数,分别来自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中各省与京师相关数据的叠加,而各省的统计数据,又分别出自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之“各省学务统计总表”。不过历年的“各省学务统计总表”均未单列各省学堂数,王笛撷取的学堂数,实为各省“学堂及教育处所”的总和。王笛还称在其统计过程中曾同时参考学部第一折、第二折,这就需要结合该两折再作进一步澄清。依据笔者所见台北故宫所藏学部第一折,仅简要交代了学部着手编订《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的政治背景、统计程序、统计范围、编排结构、刊布目的等,未提及任何年份的学堂、学生数。至于学部第二折,关于学堂、学生的统计状况叙述如下:

各省学生人数,上次统计一百零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一人,此次统计一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五人。计专门学生加多三千九百五十一人,实业学生加多四千九百二十三人,普通学生加多二十六万五千六百四十四人,以上三项,共计加多二十七万四千五百一十八人。惟师范学生一项,减少三千有奇。……至京师学生人数,上次统计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七人,此次统计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四人,约计加多四分之一。此学生人数增加之大概情形也。

各省学堂处数,上次统计三万五千七百九十七处,此次统计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处,共计学堂加多六千六百四十七处。虽参据别表,不无异同,而学堂增多要可概见。至京师学堂处数,上次统计二百零六处,此次统计二百五十二处,约计加多五分之一,且上次所报学堂,官立为多,此次所报学堂,公立、私立较官立为尤多,可见民智渐开,教育易于推广。此学堂处数增加之大概情形也。

经由该折,确可得出光绪三十三年全国学生数1024988人(含各省1013571人,京师11417人),光绪三十四年全国学生数1300739人(含各省1284965人,京师15774人),但全国学堂数光绪三十三年为36003处(含各省35797处,京师206处),光绪三十四年为42696处(含各省42444处,京师252处),与王笛所列学堂数均不同。

陈启天、桑兵均未就其统计过程做详细说明,仅注明出自《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但二人给出的历年学堂数相同,学生数却相差悬殊。由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检视学部第三折对于《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解读,其中涉及学堂、学生统计的内容如下:

各省学生人数,第二次统计一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五人,此次统计一百六十二万六千七百二十人。计专门学生加多二千四十九人,实业学生加多三千三十三人,普通学生加多三十四万六千七百十人,以上三项,共计加多学生三十五万一千七百九十二人。惟师范学生一项,减少四千有奇。……此学生人数有增有减之大概情形也。

各省学堂处数,第二次统计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处,此次统计五万二千六百五十处,共计学堂加多一万二百六处。虽参据别表,不无异同,而学堂之加多要可概见。此学堂处数增加之大概情形也。

由此,学部已给出宣统元年各省学生数1626720人,学堂数52650处。至于同年京师学堂、学生的数量,参照学部第二折和第一、二两次教育统计图表可知,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京师学堂、学生的统计,均是通过各该年“京师高等以上各学堂统计总表”(按:即学部各直辖学堂的统计)和“京师督学局所属学务统计总表”中有关学堂(注:应刨除京师督学局所属教育处所数,包括劝学所、宣讲所)、学生的统计数据,叠加所得。同理,结合《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可知宣统元年京师学生数12921人,学堂数261处,进而得出宣统元年全国学生数1639641人,学堂数52911处。

结合学部三折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不仅可知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各省、京师及全国学堂、学生数量的“标准答案”,还能明确清末与后世在教育统计口径上的巨大差异。首先,与若干学者将清末各省学堂处数、学生人数,笼统视作全国学堂处数、学生人数不同,学部第二折、第三折已明确指出清末京师与各省的教育统计是分头造报的;而就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实际编排情况看,京师与各省的教育统计图表设计也是分疆划界的。造成今昔见解歧异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学者想当然地认为京师的教育数据已被囊括在直隶省的统计范围之内。但实际上,清末直隶省的教育统计数据由直隶提学使负责造报,范围包括直隶省及顺天附属各州县学务(京城内外隶属于京师督学局者除外)。京师的教育统计数据由学部各司、各直辖学堂暨京师督学局负责造报;京师督学局的具体管辖范围包括京城内外各官立、公立、私立学堂(学部直辖各学堂除外)。其次,清末学堂、学生的统计,主要分作专门、实业、师范、普通四项,至于各学堂的官立、公立、私立性质,虽然也是学部统计的重要着眼点,却非最关键的统计类项。另外,结合三次教育统计图表还可知,当时对于四项学堂的定义与后世也有不小的出入:专门学堂具体包括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及文、理、法、医、外语、艺术等类专科学堂;实业学堂包括初、中、高等实业学堂,以及实业师范预科(或作“豫科”)学堂;师范学堂含初级师范学堂(包括完全科、简易科),优级师范学堂(包括完全科、选科、专修科),师范讲习所、讲习科等;普通学堂含中学以下程度的学堂,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院、半日学堂等。其中,专门学堂是最易引发歧义的一项,即便当时各省对于专门学堂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由此可绘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学部第二折、第三折所强调的“参据别表,不无异同”,上表中同样存在各省学生总数与各省各项学生总数不能完全对应的情形,即便学部自身也难以自圆其说。另外,上表中各省、京师和全国学堂、学生的数目,也是相对而言的:一则未经批准备案的公私立学堂、军事学堂、警察学堂及数目庞大的教会学堂,未能纳入学部统计的范畴;二则不少省份造报的数据不全,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结果。比如光绪三十四年,“陕西、新疆未造报实业学堂表,广东未造报学堂处数、学生人数历年比较表”;宣统元年,“黑龙江未造报专门学堂表,广东未造报学生人数历年比较表”;等等。

三次教育统计图表,是清末中央主持编制的系列统计资料之一,通过对该项图表的深度解读,相信不仅对晚清教育史研究本身将有所推进,还能从中发现推求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相关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为学界深入研读其他类似统计史料,乃至从统计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清末新政,提示若干可资延伸的路径。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