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张氏父子与东北大学 [打印本页]

作者: lsjyx    时间: 2019-2-9 07:48     标题: 张氏父子与东北大学

来源:文史春秋      2013年11期  


  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市的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个建筑系、第一个大学软件园、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发源地。曾经先后研发了国内第一台电子管的电子计算机、第一台CT机、第一台PET机、设计了第一台高炉等。说到东北大学,必然要提及“东北王”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二人。
  少养5万兵也要办教育
  “东北王”张作霖虽说是一个泥腿子出身的赳赳武夫,但他对于教育事业却很热心。1915年2月,时为奉天(沈阳旧称、下同)第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曾上书大总统袁世凯,就奉天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整顿措施,并建议对学校加强管理。1918年,在升任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的力主之下,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按照张作霖的要求,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伙食费,这些费用全部由奉天省(辽宁省旧称)政府买单。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奉天省代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1871-1927,字岷源,大连金州人)等人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对于王永江等人的建议当即表示赞同。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5万陆军,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次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闻讯出面“劝告”道:“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想培养理工人才,可以到我们旅顺工科;造就医学人才,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对此,张作霖十分气恼,他对王永江道:“他们越是反对咱办大学,咱们就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在张作霖的鼓励和支持下,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宣告成立。文法科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法律学、政治学等系;理工科设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系,共有学生480多人。校舍暂用奉天国立高等师范等校的旧校舍。王永江兼任校长。不久,奉天省公署拨清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35万多平方米,基建费奉洋600万元,开始兴建新校舍。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力戒纸上谈兵,张作霖后又准许拨官地15万多平方米,拨款奉洋280万元,给东北大学兴办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另外,东北大学还设有植物园地6万多平方米。这样,整个校园面积达60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经过一年多建设,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相继竣工。当时,奉天省财政给东北大学的经费每年达160万银元,这在国内大学之中算首屈一指。如南开大学才40万,北京大学不过90万,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所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甚至高于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则为360元。张作霖还下令:“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这与当时国内战争情况下,各校教授遭欠薪、减薪为常事形成鲜明对比。此举招揽了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前来任教。据1928年的统计,东北大学128名教职员中,留学归来的有77人,其中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其阵容之盛,远非其他大学可比。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东北大学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进行课程设置,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均用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牌示降级,或酌令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毕业者仅逾半数。
  那些不相信中国人会把东北大学办好的日本人在参观了东北大学之后,都不得不承认,东北大学的实验设备是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国立大学高许多,教育水准高于日本在满洲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
  1927年11月,王永江因病逝世。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被东北大学委员会公推为校长。
  励精图治从严治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7月2日,东三省议会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主政东北。8月16日,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在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他向社会发表声明,不继承父帅遗产,从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大学教育事业经费。他主持设计了白山黑水盾形校徽,代替了最初建校时的圆形校徽,以此提醒全校师生勿忘祖国和家乡。东北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他都亲自参加,每次演讲时都鼓励学生发愤学习。
  为激励师生负起“爱校、爱乡、爱人类”的重大使命,根据张学良的提议,由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作词,著名学者、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创作了《东北大学校歌》。在1929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那天,2000多名师生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待张学良讲话后,放声高歌《东北大学校歌》:“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抒发了学子们报效桑梓、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并毫不隐晦地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
  当年,为阻止日本插手东北教育的野心,张学良加速扩建东北大学。从1925年至1931年,他捐资100万元银元,修建了文法学院教学楼;捐资30万元银元,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场;捐资50万元银元,增建了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在学校管理方面,张学良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他上任伊始便破除了男女不能合校的旧俗和禁令。1928年开始,东北大学各系开始招收女生入学。当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1929年,他批准东北大学各科改为学院,所聘任的院长都是从曾在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中遴选的,如文学院院长周天放,是美国欧力根大学教育学学士,曾任北平民国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孙国封,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博士;法学院院长臧启芳,曾留学美国;工学院院长高惜冰,是美国麻省纺织工科大学学士;教育学院院长李树堂,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博士。同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张学良亲自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
  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学良对于基础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1928年秋,他捐助500万银元,作为发展辽宁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永久基金,以补助教育资金之不足。为保管和处理此项专款,特成立“汉卿捐助奉省中小学教育基金董事会”,张学良亲任董事长,聘请热心教育的名流如袁金铠、王树翰、李静澄等17人为董事。他还创办了辽宁私立同泽高级中学校、成立了辽宁省民众教育委员会,专门发展民众教育事业。这样,在东北地区基本上建立起了具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低到高的一整套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东北地区近现代教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张学良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后,延聘和新聘的专家、学者有章士钊、梁漱溟、冯祖荀、庄长恭、童隽、刘仙洲、潘成孝、余泽兰、纪育澧、黄侃、江之泳、李光忠、陈雪屏、马宗芗、孙宗钰、周传儒、郝更生、吴蕴瑞、申国权和宋君复等。
  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张学良的盛情邀请下来到东北大学。梁思成被任命为建筑系责任副教授,月薪为800块银元,直到1931年6月离任。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撰写了中国建筑史第一部教材《中国建筑史》,培养出刘致平、刘鸿典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后来,林徽因因劳累患了肺病,张学良命副官谭海陪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养,并沿途观赏了辽西地区的名寺古刹。林徽因带病帮助梁思成测绘了锦州的大广济寺、府城隍庙及义县奉国寺等,还把锦州农神庙、三才寺等古建筑的雕饰图案绘成册。
  张学良主张“健身强国,抵御外侮”。他在出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我今天所欲与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说起来中国的教育界大多数不肯注意体育,所以学生多失于软弱,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他先后作出了加强体育教育,成立体育专修科,增聘体育教员,注意招收体育好的学生,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等决定。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由他慧眼发现并栽培的。
  那是1928年秋的一天,张学良的大弟张学铭回家说,他在大连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时,发现有一个叫刘长春的少年速度如风,谁也撵不上他。张学良听了,立刻派人前去调查。当调查的人回来后,张学良听罢汇报,当场拍板,破格录取只念到初一的刘长春。为了提高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水平和进一步栽培刘长春这块难得的短跑璞玉,张学良特批以每月800大洋、两匹马的重金聘请德国田径队队长、5000米长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布奇来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教练和刘长春的指导教师。在1929年5月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一鸣惊人,连获100米、200米和400米这3个项目的第一名,而且均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1932年,张学良个人资助刘长春参加了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让中国的国旗第一次飘扬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经发展成为设有文、法、理、工、农和教育共6个学院和8个专修科的、当时国内最具综合性的大学,有教授300人,学生达到3000人,而此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2000多人。
  张伯苓:鼎力相助张学良办学
  张学良能够将东北大学推向辉煌,与张伯苓的鼎力相助分不开。
  张学良与张伯苓的忘年交有着诸多传奇的色彩。1916年10月底,时年40岁的张伯苓应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来到沈阳市做题为《中国之希望》的讲演,时年16岁的张学良是听众之一。“中国不亡吾辈在!”“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面对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正感到前途渺茫、灰心失望的少年张学良听了张伯苓的讲话后,大为震撼,从此立志救国。他以张伯苓私淑弟子自居,在创办东北大学的过程中,虚心向张伯苓请教。
  1930年底,张学良改组东北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自任主席,聘张伯苓为校务委员。张伯苓多次应邀前往东北大学出谋划策,指导工作。当他发现张学良缺少执行校务的得力助手时,立即将自己的得意门生、从英国留学归来、正好是东北人的宁恩承推荐给张学良做秘书长,代行校长职务。此外,他先后派遣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和体育课主任章辑五等人去东北大学帮助工作;还将校务管理的行家里手、南开四校的事务主任孟琴襄借调到东北大学工作一年。孟琴襄在任东北大学事务部主任期间,带领员工真抓实干,不仅令校园面貌大变样,而且节约后勤经费20多万元。由于东北大学多方面学习借鉴南开大学的办学和校务管理经验,成效显著,当时沈阳传媒这样报道说,“南开精神已由白河之滨移来辽河之滨了。”
  张学良:英名与东北大学的名字共存
  正当东北大学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日本南满公学学堂长跑到东北大学伪致慰问,劝师生照常上课,声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悲愤至极,严词拒绝,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再到四川三台县。1938年7月,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当年,东北大学迁至西安时,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拨款50万元建筑了校舍,他有感于“九·一八”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在礼堂基墙内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撰:
  沈阳建校,经始维艰。
  至九·一八,痛遭摧残。
  流离燕市,转徙长安。
  勖而多士,复我河山。
  校长张学良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大学回迁沈阳,在原校址开学。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迁北平,后又迁回沈阳。1949年3月,东北大学一分为三,成立了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农学院。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老东北大学的海内外校友强烈希望能够恢复东北大学校名。张学良自从西安事变后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仍然惦记着东北大学。1992年11月,宁恩承取道香港去台湾探访张学良时,谈到了东北大学复校一事。张学良非常高兴,他感慨地谈到:“我的军队没了,我的军衔没了,我只有东北大学、老朋友和过去的事了。”11月30日,他在专用的“张”记信签上,题写了“东北大学”4个字。
  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4月13日,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会长张捷迁受东北大学校长蒋仲乐的委托,专程从美国飞赴台湾,向张学良致送了东北大学聘书。4月22日,东北大学复校庆典在沈阳市举行。已是93岁高龄的宁恩承受张学良委托,并作为张学良本人的代表,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复校庆典,并为张学良亲笔题写的“东北大学”校牌揭幕。那一天,沈阳市上万名民众集会,庆祝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当宣布张学良被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时,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从1993年开始,东北大学每年都派人赴夏威夷看望老校长张学良,汇报学校的发展变化。对东北大学的来人来访,张学良总要单独接见。他还题写了“教育英才”4个大字,对东北大学的强盛寄予厚望。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因病抢救无效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东北大学在向夏威夷张学良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去的唁电中写道:“今天,张学良老校长离开了我们,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的名字将与东北大学的名字共存……东北大学的全体师生校友将永远以老校长为榜样,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前赴后继,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自强不息,不辜负张学良老校长的重望!”







欢迎光临 历史教与学网 (http://lsjyx.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