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好书是用来分享的

来源:智囊悦读      2011年11期   

  行走江湖多年,遇到了很多朋友都喜欢读书,在一起分享的时候总是很有收获,如同品尝了美食
  
  我认字大概是在4岁半以后,而且不是从读书,而是读茶杯开始的,那时候茶杯上都是毛主席的诗词或者革命口号,基本没有不带字的杯子。我记得最早认识的字是读毛主席的《咏梅》中的,之后是《沁园春·雪》。到五岁时,我已经认识几百字了,能看小人书了(也就是连环画),这才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那时候,家庭没有电视、没有时尚杂志,没有网站,电影一年也难有两部新片子,也没有那么多不同定位的报纸,即便有《人民日报》,上面也全是大人才看得懂的信息,只有《参考消息》还行,像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出租小人书是个行业,租金2分钱一本,看上去不贵,但想想那时肉也才一块多钱一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做父母的还是宁愿多买二两肉,把孩子身体搞好了再说,所以我看书大部分是借或者到别人家去玩的时候看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在刚读书时一点不假,正因为总是借别人的书,所以我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每分钟能看32开一页内容,这个习惯让我非常受益,直到现在,我每天纸质信息的阅读量也基本在2万字左右。
  各种各样的书向我展现了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每一本书都通向一个乐园(那时也没有游乐园),,想象一下儿童乐园对于孩子的感觉,你就能体会书带给我的快乐,这是无法描述的。书中那些神仙幻境、历史人物、光怪陆离莫可名状,文字经过头脑中想象的激发呈现出无限清晰的形象和鲜活之感,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电视剧,于是就读上瘾了。
  小学二年级暑期,我看了人生中第一本小说,天知道老妈是怎么想的,可能作为历史系毕业的老妈觉得这玩意挺简单,竟然从大学图书馆给我借了一套竖行繁体字的《西游记》。结果一个假期我楞给看完了,顺便认识了不少繁体字,初步掌握了文言文以及从右向左阅读的基础(我后来高考语文成绩不错就是因为古文没怎么丢分),也知道了文学作品和小人书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更好玩。到四年级暑期我读《水浒传》时,已经能一天半就看一本(上、中、下三卷)。这个量级的阅读开始影响我的成长过程了。
  因为老妈是学历史的,老爹是学物理的,所以家里的书柜里两大类我都通吃,《少年科学》、《从一到无穷大》、《原子世界奇遇记》影响了我后来大学专业的选择,《说文解字》、《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志》让我对历史充满了兴趣,慢慢地体会到了,能向未来看多远,首先要能往过去看多远,历史总是重复或者循环发展的这些深奥的道理,我战略性思维的倾向性可能就是源于此。《居里夫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类作品也悄然在我心灵深处植入了追求成功的木马基因,我小时候其实一直是一个懵懵懂懂、调皮捣蛋、被老师斥为害群之马的小混蛋,罚站、挨批评、视过错大小选择手心还是屁股吃板子是家常便饭。当时读书的时候其实并不清楚这些励志故事对我的意义,等到工作之后这些基因才开始产生突变,让我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工作认真、勤奋的人。
  上了中学,《通俗哲学》中的案例启蒙了我的世界观,奠定了初步的哲学性思考能力,对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本能地去分析内因外因、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正面反面,这为未来的职业化所要求的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奠定了一些基础。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成了我放松的手段,也让我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记得当时看到那些文字时的感觉如同锦缎般的光泽耀眼,莎翁真乃牛人也。另外,高一我有幸看到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黑风双煞那一章,于是成了金老爷子的终身粉丝,而且我最得意的是有一套金庸亲笔签名的《鹿鼎记》。
  大学时就彻底没人管了,图书馆里竟然有港版的金庸,除了小说本身,还有大量的附注和史料,你想想,这对我这样的金庸粉丝是多大的诱惑力啊。我在大学基本没有认真上过课,但系统化地读完了从古典浪漫主义一直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伤痕文学之类的名家名著,对一些喜欢的作家,我甚至把图书馆编目中能借到的全部作品都给看了。武侠更不用说了,一毛钱租一册,不仅看完了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家的全部作品,且不提卧龙生、柳残阳、陈青云、萧红之类的二线武侠作家,就连全庸、金童、仝庸这些伪作垃圾都看过不少。我所就读的国防科技大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新生报到时除了自备服装被褥,还要求带《毛选五卷》一套,于是我甚至把大家觉得非常乏味的毛选都看完了,可想当时真是对阅读饥渴之极了。
  工作后我也常以书交友或者馈赠,老妈过生日时,我送了她一套心仪的《鲁迅全集》精装版作为孝心呈上,虽然我还是更喜欢拿着《朝花夕拾》、《野草集》之类的小册子在手中的感觉,但精装的书放在书架上倒也挺漂亮。为了让没有看过却鄙视武侠小说的朋友重新认识,三联版的《金庸全集》我送出了好几套,换来朋友的感激评价——“原来以为没文化才看武侠,看完才知道不看武侠真TMD的没有文化”,于是我大乐;《光荣与梦想》新版一重印,我就在网上下单买了10套送客户;有次朋友借了我的林达的几本书不还,我还被迫买了一套送去赎回自己那个版本的,顺便拿走了他的一本《国富论》作为报复。行走江湖多年,遇到了很多朋友都喜欢读书,在一起分享的时候总是很有收获,如同品尝了美食(馋是我另一个毛病)。
  直到现在,我还能每年看大约15-20本书,有管理的,也有历史、经济、政治、科学的,还有文学艺术类的,或者类似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的最新小说《失落的密符》。另外还有《中国企业家》、《三联生活周刊》、《IT经理世界》、《凤凰周刊》等杂志近百本。杂志攒多了就当废纸卖了,书可舍不得,没准还得再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嘛,现在唯一发愁的就是书房的书搁不下了,那些书在我眼中都是藏品,有的发黄了,有的封面没有了,我还常拿来翻翻。我常想这就算是留给我儿子最有价值的遗产了,我很希望他进入书房去发现世界的精彩和迷人,好像他还真遗传了点我的基因,现在10岁的他也开始看我当年看的林汉达的历史书,知道些什么“三家分晋”、“胡服骑射”的典故, 不过现在电视、电脑、游戏机分散了他的一些注意力,使得他读书的饥渴度不如我,这让我有些遗憾,但愿未来的孩子还可以享受读书的快乐。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