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多维视角的科举制教学设计

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演科举制,宋朝,利弊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53-05
  当下历史核心素养正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热议的话题,对于中学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以科举制为例,科举制是继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中经宋、辽、金、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科举制对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现行的教材在体例的编排上却人为地将其割裂,分布于不同的章节中。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遵循历史本身发展的逻辑,对教材进行整合、重构,使学生既能从宏观上理解科举制发展的脉络,又能从微观上具体地认识某一时期科举制的具体情况,形成对科举制的辩证的认识,最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以时间为序,制作大事年表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科举制的内容零散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因此有必要以时间为序,对科举制产生、发展、演变进程中的历史大事进行整合。
  通过下表的整合,不难发现科举制演变的一些规律特征:第一,从选才方式与选才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逐级选拔人才,具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特征。第二,从科举考试的试卷来看,经历了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南北分卷的变化,兼顾到地域平衡。第三,就其发展轨迹与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二、微观设计,深化认识
  历史学习既要“通”,又要“透”。深刻认识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形成对历史全局认识和理解。从上述大事年表不难看出,宋朝是科举程式和规范确立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理解科举制的精神内涵。
  教师讲述:王十朋(1112~1171年),浙江乐清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祖上世代为农,开荒种地,到了他这一代,生活依旧贫困。王十朋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曾自言:
  材料1:吾贫,好作文,苦于无书可阅;好写字,苦于无纸可书。
  ——(南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
  材料2:无功懒仕犹堪酒,故向东皋事田亩。自惭耕稼非老农,岁入何曾给糊口?
  ——(南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诗集》
  教师设问:王十朋的生活状况如何?王十朋有何爱好?(生活困苦、无法解决温饱。读书写字。)
  教师讲述:然而王十朋博闻强记,天资聪慧,是一颗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因此他的父亲生前作出了这样的安排:王十朋攻读诗书,力争走科举入仕之路;王十朋的弟弟从事农耕。那么,在当时,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十朋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能不能考中?
  材料3: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
  ——(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材料4:取士不问家世。
  ——(南宋)郑樵:《通志》
  教师设问:宋朝科举考试有没有家庭身世的限制?(没有)
  教师讲述:王十朋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与宋朝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材料5: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校,并无士族传统。他为了巩固皇权,恰恰需要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既要防止武人擅权,也不允许再有势家大族操纵朝政的局面出现。加之,他深深懂得重用文人士大夫、“宰相须用读书人”的道理。因此,对唐以来带有严重察举制残余的科举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革。
  ——何忠礼:《贫富无定势:
  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教师设问:宋朝为什么会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巩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教师讲述:宋朝科举制彻底取消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允许应举入仕。不仅如此,为了让考生有一个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宋朝改革了唐朝科举制中的某些弊端。
  材料6: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7:故事,举人秋赋纳公卷。今既糊名、誊录,则公卷但录题目,以防重复,不复观其素业,请罢去。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
  教师设问:
  (1)宋朝科举考试中废除了什么制度?(公荐、公卷。)
  (2)实行什么新的制度?(糊名、誊录。)
  (3)这些措施有何益处?(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教师讲述:唐朝的公荐和公卷,虽然也有某些真才实学之士通过举荐而科举及第,但更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实际上就是“走后门”,其弊不言自明。宋朝庆历元年(1041年)之后,既禁公荐,又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对于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封弥、誊录制度在防止考校作弊中起了关键作用。正因为如此,封弥、誊录成为元、明、清三朝的不易之制。
  继续讲述:正是在这样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贫苦农家子弟出身的王十朋不断应举,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春,王十朋终于通过省试,在最后的殿试中被录取为进士当无疑问,但要金榜题名第一,却非常困难。因为那些能参加殿试的奏名进士,都是千中取一挑选出来的人才,无论诗赋、经义、策论都十分娴熟。王十朋之所以能考取第一名,当与他的殿试策文受到高宗的欣赏有很大关系。进士及第授官后,他为政廉洁,爱抚百姓,对外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失地,终成一代名臣。科举考试不愧是一种公平的选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当然不仅仅是对王十朋一人而言。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