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史分期,狭义指的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间的分界。中国何时封建化的争论,是揭示中国古 代社会发展特点和客观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各 种流派思想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性质、任务、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政治论战。建国后,作为学术争论,50年代和70 年代围绕殷周人殉和庶人身份地位两次掀起争论高潮。关于封建社会的上限,迄今主要有八种意见。一、西周封 建说。以范文澜为代表。论据有四,其一,殷代人殉普遍,而周代祭祀不用人,反映社会性质的差异。其二,周代封 建地租的土地所有权形态。其三,西周井田制中生产者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实际上属于自己的份地。其四,建筑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上的宗法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赞同西周封建说的还有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 、王玉哲、王亚南、童书业、束世澂、李埏等。二、春秋封建说。以李亚农为代表。论据有二:其一,西周末年 “不籍千亩” “料民太原”两项重大改革,标志着废止了奴隶制的生产,因此从周宣王以后,中国历史翻开了新 的一页。其二,春秋时期,封建领主将农民束缚在自己土地上进行超经济剥削,就是封建社会的本质。春秋战国时 代灿烂的文化,就是建筑在这种封建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祝瑞开从齐、晋、楚三国的封建制改革进一步论证: “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就是封建制胜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标志。各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初租禾”等变革,则是封建制剥削方式的税战胜奴隶制剥削方式的“籍”、承认农奴对份地占有的标志。春 秋初中期,齐、晋、楚的“霸业”则是胜利了的封建制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反映。赞同春秋封建 说的还有唐兰、吴慧等。三、战国封建说。以郭沫若为代表,论据有五。其一,战国铁器普遍推广于农业,从而先 进的生产力破坏了旧的生产力关系,招致了奴隶制的崩溃。其二,鲁国“初税亩”,标志中国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 舞台的合法性。其三,“庶人”奴隶身份的解放,构成奴隶制崩溃的另一鲜明标志。其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是社会质变的革命,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其五,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了保护封建地主阶级 私有制的观念和要求。田昌五主张以战国时七国变法为界标。理由有三:其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直接依赖于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高度。春秋以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济正是封建制发展的广阔基础。其二,战国时期土地 兼并导致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化,表现在取代井田以亩为单位的田制;封建等级授田制;生 产者身份由奴隶向封建依附民转化以及封建剥削关系等。其三,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原 理,战国时期七国变法运动正是反映封建经济关系的政治变革,应以此作为封建制确立的标志。赞同战国封建说 的还有吴大琨、白寿彝、杨宽等。四、秦统一封建说。以金景芳为代表,认为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根本区 别有三:其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井田制,即土地公有,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则是土地私有制。其二,奴隶 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其三,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礼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 态是法治。因此秦统一中国“使黔首自实田”,标志着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分封天下为三十六郡”标志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标志着法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中 国跨入了封建社会。黄子通、夏甄陶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由早期的家长奴隶制进入了发达的奴隶制。 战国中期以后,便开始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长,出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但当时的封建生 产关系,在整个中国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只有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社会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封建制 度时期。五、西汉封建说。以侯外庐为代表。认为确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应该从固定形式的法典 来着手分析”,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个别方面就有封建因素的萌芽,到秦始皇并一海内,一统皆 为郡县,奴隶社会的经济构成便被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所代替。经过汉初一系列法制形式,如叔孙通制礼、萧何 立法、张苍章程等,到汉武帝的“法度”,封建构成才典型地完成。赵锡元从分析奴隶制形成和消亡的途径入手, 来论证西汉封建化的道路。指出:先秦的变法,旨在发展奴隶制,但事与愿违,由于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权,结果造就 了大量个体农民,给奴隶制准备了掘墓人。秦统一后,又造成了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犯罪奴隶。汉初刘邦废秦苛 法,实行“无为”政治,意味着西汉政权按照封建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文景时期实行减免赋税,徭 役政策,积极扶植地主阶级。武帝时进一步限制和打击工商奴隶主,并把经过改造的儒学变成适合封建制度的意 识形态,从而全面地确立了封建制度。六、东汉封建说。以周谷城为代表。其将奴隶社会下限定为西汉末年,理 由有三:其一,秦汉时代,奴隶主势力还很强大,秦帝国几乎完全为工商奴隶主所支配。其二,王莽篡汉之时,更名 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可见当时用奴风气之盛。其三,从世界史看,古代埃及、罗马等帝国方盛之 时,无不是奴隶社会全盛时代,秦汉帝国与这些帝国同一系列,其内容断不会相差很远。郑昌淦认为井田制的破坏 ,更加体现了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以赤眉、绿林为代表的奴隶、和面临沦为奴隶威胁的农民大起义,沉 重打击并瓦解了奴隶制。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不久接连颁布十二道将奴隶“免为庶人”的诏令。体现了封建国 家的新法律。东汉以后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居于支配地位。七、魏晋封建说。以王仲荦为代表。认为: “中国的 封建社会在魏晋开始,而从夏殷一直到东汉,都是奴隶社会”。基本观点有五:其一,从夏到战国,是农村公社和原 始奴隶制同时并存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很不发达,私有财产和私有奴隶也不发达,奴隶劳动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经济 的基础。其二,从战国初叶到东汉帝国崩溃,是发展的奴隶制占据统治地位,出现了秦汉统一大帝国。其三,从西 汉武帝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总危机,东汉末年农民大暴动,埋葬了奴隶制帝国,引起了封建关系的急剧发展。其 四,魏晋时期大土地所有者,用封建地租形式占有依附农民的剩余劳动,构成了当时阶级矛盾的主要内容。其五, 魏晋封建制度为南北朝的灿烂文化和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何兹全则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取代城市交换经 济;自由民、奴隶向部曲、客转化;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以及流民到地著四个方面来论证魏晋之际是中国社会由 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化。魏晋封建说代表论者还有赵俪生、日知、王思治等。八、东晋封建说。梁作干主张此 说。其应用中外历史比较研究法,考察了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地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结论:西晋和西罗马灭亡是 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古典的古代结束了,中世纪的曝光正在显现,因此它无疑成为奴隶制时代中国和封建时代的 中国的分界线。综观诸论分歧的实质有三:首先是据以划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标准不同,其次,对于关键性资 料的遴选与诠释不同。再者是论者对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特定条件和历史途径的认识不同,由此而来界线的划分 便大相径庭。目前诸家观点虽难统一,但通过争鸣,各自观点日益丰富,分歧愈发明朗,各派主攻方向亦愈加明确 。
字数:2992
注释
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1954年第1集;李亚 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西周与东周》、《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祝瑞开:《春 秋初中期齐晋楚的封建主革命》,《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郭沫若:《奴隶制时代》;田昌五:《中国古代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金景芳:《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历史研究》 1979年第2、3期;黄子通、夏甄陶:《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侯外庐:《论中国封 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赵锡元:《试论中国奴隶制形成和消亡的具体途径》,《吉 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周谷城:《中国奴隶社会论》,《文汇报》1950年7月27日;郑昌淦: 《井田制的破 坏和农民的分化》,《历史研究》1979年第7期;王仲荦:《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 文史哲》1956年第3、4、5期;何兹全:《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赵俪生:《从阶级关系和 阶级斗争角度来看我国古史的分期》,《兰州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梁作干:《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西晋帝 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暨南学报》1982年第2期





作者:林黎明

知识来源:赵俪生,郑宝琦 主编.中国通史史论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第63-64-65页.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