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陈寅恪

来源:成功      2017年19期   

  最早知道陈寅恪这个名字,是在北师大罗新慧先生的课上。当时也只是奇怪“恪”为什么不读k€瑁磷鱭 €瑁挂尚氖抢鲜δ畲砹恕:罄床胖溃诳图矣镏校般 闭媸嵌羜 €璧摹6一怪溃乱〉敝蘩⑹侵泄幕飞系囊桓鲎辏蛔岜恢执妗?
  陈寅恪生于1890年,正当清朝末世。在他出生前5年,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签了《中法新约》;在他出生后5年,中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了更为屈辱的《马关条约》。当他8岁时,他的祖父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上推行变法,意图自强。他的父亲——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陈三立先生亦倾力协助祖父,将湖南一变为维新重镇。然而维新运动昙花一现,祖父与父亲均被革职。与父亲齐名“两公子”的谭嗣同,更是成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同年祖父被慈禧赐死。
  国破家残,了无生机。祖、父维新的经历,令他毕生远离政治,潜心学术。1903年,陈寅恪东渡日本。4年后回国,入复旦大学。尔后负笈欧美,先后就读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
  陈寅恪但求学问,不求文凭。同是留学生,前辈辜鸿铭得了13个博士学位,同辈胡适之一生中拿了30多个博士学位,而他学贯中西,却连一张大学文凭也没有。1925年,陈寅恪回国,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来清华任教。有这样一段对话:
  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不是博士,连学位也没有。”
  曹又问:“有何著作?”
  梁答:“只有数篇论文,未辑成书。”
  曹校长犯难了:“既非博士,又无著作,难矣。”
  梁启超一听火了:“梁某人无博士学位,论著作可算等身了,但我全部著作加起来,还不如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作为清华校长,曹云祥的疑虑和慎重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梁启超与陈家过从甚密,曹校长担心其中会有人情关系。但事实证明,陈寅恪并没有让清华失望。入职清华后,他主讲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因他的学问极其渊博,讲课时旁征博引,世人皆叹服。清华学子将其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
  对陈寅恪极为推重的,还有北大教授、国学大师刘文典。刘文典在北大教授名册上排名第五,曾任民国总统孙中山的秘书,自视极高,平时看人都是斜眼的。他认为西南联大(抗战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搬迁昆明合并而成)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1938年沈从文被联大提升为教授,刘文典闻讯大怒,公开扬言:“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一般文人学问大了,难免狂狷。但陈寅恪不是。他是一个极其低调、谦虚的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评价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却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终其一生,陈寅恪都无心求名,他所追求的,是为人治学的崇高境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陈寅恪为之撰墓志铭,其中有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又云:“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同样的思想,在他所著的《柳如是别传》中也明确地提到:“……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尤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种追求,提升了他的学术和精神的高度,也带给了他一些麻烦。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成为官方哲学,学者们如郭沫若等大力鼓吹将马列主义引入学术研究,并得到最高层的首肯。一时间,事必马列,言必马列。陈寅恪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以某一种学说统治其他学说,是对学术自由的干涉,无异于焚书坑儒。
  1966年文革开始,陈寅恪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工资停发,存款冻结,医生护士被撤,助手也被赶走。红卫兵对他进行批斗,抄家,将大字报贴满了陈家内外,“人还未死,就已开吊”。到后来,红卫兵干脆将高音喇叭装到他的家中,绑在他的床上,日夜不停的进行噪音轰炸。这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的陈氏夫妇而言,无异是重磅炸药。
  梁宗岱夫人甘少苏回忆说:“那时候,挨整的人及其家属都特别害怕高音喇叭,一听到高音喇叭声,就战战兢兢,因为红卫兵经常用高音喇叭通知开会,点人出来批斗游行;而出去一次也就是小死一场。历史系一级教师陈寅恪双目失明,他胆子小,一听见喇叭里喊他的名字,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就这样,终于给吓死了。”
  再坚强的人,也终有倒下去的时候。1969年10月7日,一代大师终于被“革命”了。凄风苦雨之中,玉山崩颓,哲人遽萎。中国再无陈寅恪,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渐成绝响。
  陈寅恪生前,“未曾侮食自矜,曲學阿世”,学者尊其为文宗,而政治家视其为反动。悲夫!中国之有陈寅恪,是中国之大幸;陈寅恪之生于乱世之中国,乃其自身之大不幸。乱世流离之中国学人,有以身殉清者,有乞怜日寇者,有献鼎于蒋介石者,有摇尾于四人帮者,寅恪一一不为,恪守学者本色,何其不易。寅恪不死于清廷,不死于军阀,不死于日寇,不死于民国,独独死于懵懂少年之手,又何其冤哉!即使“吾侪所学关天意”,奈何时代所然,天意难测,匹夫得志,学士沉沦。所幸正道不孤,虽屡遭杀戮,而文脉不断。先生九泉之下,或可安息。


返回列表
欢迎访问历史教与学网!联系电话:15553131030 QQ:58280564 Email:wangbo0539@163.com 联系人:王博